渾沌理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搧動翅膀,就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佛家說:”一起心,一動念”,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小決定,真有可能改變日後的百年人生?這個問題,”蝴蝶效應”這部電影站在正方的立場,而且比起其他討論時光旅行的電影,更專注在這個論點之上。
大綱:(轉載自KingNet電影台)
敘述年輕人伊凡(艾希頓庫奇 飾演)因為自幼心靈受創,導致他經常昏倒、喪失短期記憶力(這種失憶現象,其實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心理機制)。
由於他從小就失去重要記憶,因此所有人生大事似乎都消失在黑洞裡。長大後,他一心想要擺脫童年陰影的困擾,在一次偶然意外中,他發現了奧妙的時間旅行方法,可以回到過去,讓他佔據自己童年的身體。雖然他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卻決定要把握住機會,改變過去、扭轉乾坤,企圖矯正已發生的錯誤,盼能避免目前破碎的人生。
然而,「過去」真的能被他改變嗎?「命運」能讓他一手掌握嗎?他逐漸發現,每當他回到「過去」所做出的任何一絲努力,都會使「現在」的生活受到牽連波動,對他自己和心愛的女人(艾咪史瑪特飾演)都會造成無法預見的影響,導致更多的連鎖反應,始料未及!
這一切的改變如同滾雪球般,終於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毀滅。於是,他一再回到過去,拼命和時間競賽,試圖再來彌補這樣的傷害……
雖然Final Destination絕命終結站2在評價上只能算是延續前作的風潮,並沒有賦予更多新意,但是編導此次再度合作的成果–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卻的確把時光旅行的老點子,加上了一點創新。
說起時光旅行,龍貓就不禁要嘴角泛波地幫大家複習一堂時光電影課:從1960年的Time Machine時空大挪移(2002年有重拍版,台譯”時光機器”)開始,W.G.Wells開啟了一個魅惑之後世人一百年以上的夢想:我們可以任意穿梭時光,改變過去、探索未來。從此之後,人們開始幻想自己坐上時光機,可以回到未來目睹地球霸權易主(1968年的Planet of the Apes浩劫餘生)、回到過去追緝開膛手(1979年的Time After Time兩世奇人)、回到過去打贏戰爭(1980年的Final Countdown碧血長天)、到不同時代去搶奪寶物(1981年的Time Bandits時光大盜)、回到過去保護救世主(1984的Terminator魔鬼終結者)、回到過去湊合父母(1985的Back to the Future回到未來)、回到過去阻止病毒肆虐(1995年的Twelve Monkeys未來總動員)、回到過去拯救親人(2000年的Frequency黑洞頻率)。從以上可以發現,影壇每一兩年就要誕生一部時光機電影,而從觀眾的反應看來,時光旅行的點子更是歷久不衰,細究其中原由,誰不曾後悔過去的決定?誰不曾幻想過未定的將來?但是這些電影一方面滿足世人夢想之外,也同時提醒任意改變歷史的後果,過去的變動往往造成未來的不測,所以在這些電影中,不是盡力除去改變歷史的因子(“回到未來”裡搶回被帶到過去的未來物),便是順其自然去適應結果(“時光機器”裡放棄拯救未婚妻的念頭),但是最新的時光機電影裡,卻給了我們另外不同的答案。
從左至右:Time Machine時空大挪移(1960)、Time Machine時光機器(2002)、Planet of the Apes浩劫餘生(1968)、Time After Time兩世奇人(1979)、Final Countdown碧血長天(1980)
從左至右:Time Bandits時光大盜(1981)、Terminator魔鬼終結者(1984)、Back to the Future回到未來(1985)、Twelve Monkeys未來總動員(1995)、Frequency黑洞頻率(2000)
電影的前半段,特別注重主角的blackout失神現象,每次當重大事件發生時,主角便不省人事,直至事後才醒過來,而且完全忘記當時狀況。經過Psycho驚魂記、Identity致命ID等描寫人格分裂電影洗禮的現代觀眾,不禁會懷疑劇中殘酷的事件會不會其實是主角所為?整部電影會不會只是一個精神病殺人狂的想像?尤其加上主角竟然有著”坐著讀日記就可以回到過去”的”人力時光機”能力,無法解釋的因素實在太多,這種懸疑的氛圍一直持續到近片尾,把觀眾的情緒一直保持在驚恐之中,就一部驚悚片而言是非常合格的。
但是這還是一部時光機電影,一如過去的同類電影會展示五花八門的未來情景,本片中隨著主角每一次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各種迥異的未來也展現在觀眾面前,不過蝴蝶效應並沒有貪心的創造五光十色的未來景色,而只把焦點專注在出場的角色–主角的童年玩伴三人與母親身上,他們在每個未來裡都有著完全不同的遭遇,讓觀眾與主角感受到;”無論如何改變過去,總無法讓未來圓滿”。但是蝴蝶效應在這裡並不像以往的電影感嘆滄海桑田,反而更激進的去改變過去以期改善未來,而主角也同時在不同的未來裡受到更大的傷害,甚至痛苦到一死了之。如果說電影前半的驚悚是出自角色們駭人的舉動,後半的驚悚就是出自於這種世事不盡人意的殘酷。劇情演變到此,在主角求死不成之後,似乎進入了悲觀的死胡同。
聽過”不死不活的貓”的故事嗎?這可不是鬼故事,這可憐的動物就是有名的”薛丁格的貓”(Erwin Schrodinger’s Cat),這是量子物理裡有名的假設實驗(以下轉載自測不準定理),”設想封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及一隻貓在一個密封的盒中,再放一個偵察器,只要這個偵察器一探查到原子核衰變就立即放出毒氣,把貓殺死,根據哥本哈根闡釋,妳不打開盒子,原子核的衰變處於半衰變半不衰變之狀態,而導致毒氣在放與不放之間,貓的性命也處於死與不死之間,直至有人打開盒子,貓才會從重疊狀態中變成生貓或者死貓“,這實驗解釋了原子核的不確定性,甚至是根據觀察者的介入觀察才能決定其狀態。而不只是原子核,我們的所作所也為都與此相關。當我們任意起心動念,其實就跟世俗諸事起了牽扯。六祖惠能也說過:”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對某件事越在意,就算站在再公正的立場,就算祇是觀察而已,事實上都已經對事情的本體造成改變,就如同蝴蝶的展翅,當搧動的那一剎那,千萬億變化由此而生,有可能變化成暴風、變化成狂雨,變化不一,但相同的是,再也無法返回到變化之前的狀態了,在佛家來說,這觀察者跟被觀測者的關係就是”因緣”,這動作後的千萬變化便是”輪迴”。蝴蝶效應透過主角各式各異的改變過去方法,很成功的把上面的道理,也就是時光機的盲點給挑明了。而經過主角不斷的嘗試,直到片尾,他終於了悟到如何去改變心愛之人的命運–要脫離輪迴,便要”看破紅塵”,也就是直接切斷因緣:在兩人相識的當初便切斷日後交往的可能。這樣雖然再也無法聯繫最愛的人,但是她再也不會被彼此間的因緣所牽絆住了,可以得到圓滿的人生。
以一部好萊塢電影來說,要把概念講的圓滿實在是不容易,事實上主角的舉動是否真能為女主角帶來幸福也很可議(雖然結局看來一切圓滿,但未來可能仍有影響),但是蝴蝶效應這出乎意料的劇情安排,倒是真的把時光機電影作了更新的詮釋,甚至參了一點佛學的思考,加上前後故事架構能夠說的完整,演員表現不致鬆散(主角艾許頓庫奇還是需要磨練磨練),種種配合之下,這樣兼具刺激與省思的電影,實在是值得讚賞推薦的。
相關劇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