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之王是否仍然坐穩寶座?粗譯《Lovecraft slowly shedding cult status》一文

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一直是一個有點遙遠又有點熟悉的名字,許多人引用他創造的文學象徵,有些人崇拜他為恐怖奇幻科幻文學之王、而很少人真正親炙他的手筆,這樣一位神祕又影響甚遠的作家,在他死後的數個世代裡,卻興起了一個巨大又熱情的追隨族群。但在這個宅文化當道的21世紀裡,洛夫克拉夫特的影響力仍能繼續多久?我們需要擔心那「恐怖至不可思議(too horrible and unspeakable)」的夢魘會有灰飛煙滅的一天?
 
這次翻譯的,是芝加哥論壇報於十月的一篇專欄文章,名為《洛夫克拉夫特緩慢地退出邪典文化 Lovecraft slowly shedding cult status》,以一個邊緣化的次文化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新題目,但事實是什麼?原因是什麼?這篇文章提供不少資訊,值得一看。
 
還有我的英文很爛,建議強者不要罵我直攻本文XD
 
譯文如下:
 
本月(本文撰於2013/10)稍早的《the Simpsons 辛普森家族》萬聖節特集開場,是由哥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2013年令宅宅高潮的《Pacific Rim 環太平洋》導演)執導的三分鐘短片,我們可以看到霸子(Bart) 輕快地踩著滑板,滑上一個陰森聳立怪物的觸手,牠的八隻眼睛都發出炙熱的邪惡。但是這十歲男孩毫髮無傷地順利從這巨獸身上滑下,落在春田市的人行道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怪獸的另一條小觸手,正在跟牠的「父親」舉杯開著溫馨的茶會,此人一身灰西裝,面帶倦容但不失端莊。
 
CT  XX hp-lovecraft-glasses.jpg
 
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攝於1915年
這不是通俗恐怖小說家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與他恐怖的克蘇魯(Cthulhu)第一次出現在動畫裡,而克蘇魯也許是洛夫克拉夫特粉絲(簡稱洛粉)最熱愛的象徵,許多洛粉把克蘇魯當作成為洛粉的漫長緩慢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今年有些事也許會為這些洛粉打劑強心針,I.N.J. 考伯特(I.N.J. Culbard)這位作者,撰寫的一系列基於洛夫克拉夫特故事的成功繪圖小說,將會發行新章;電影圈還有兩部與洛夫克拉夫特相關的電影將會上映(《the Evil Dead 鬼玩人》將會重拍(名為《屍變》),這部片裡有另一項洛夫克拉夫特令人難忘的發明–Necronomicon 死靈之書,另外還有一部電影是基於他1926年的小說《Cool Air 冷空氣》),另外Kickstarter(著名募資平台)正有人募資,將長期受歡迎的角色扮演遊戲(註1)《Call of Cthulhu 克蘇魯的呼喚》重新製作新版,原本的募資門檻只有四萬美金,但現在已經超過五十萬美金,今年在波特蘭與洛杉磯還舉辦了洛夫克拉夫特影展以及克蘇魯展(Cthulhu Con),而至今最大的洛夫克拉夫特相關展覽–死靈之書展(NecronomiCon),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家鄉,羅德島州的普羅維登斯舉辦,吸引了超過1200位恐怖迷參加。
 
 
※註1:這邊指的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s, RPG)並不是指一般角色扮演類型的電玩遊戲,而是桌上遊戲(table game),用骰子與文本進行遊戲,玩家們扮演遊戲中的角色,需要自己透過想像力與敘述來進行遊戲歷程。
Cthulhu-rlyeh-rising
克蘇魯(Cthulhu)的畫像,他外顯的公認象徵包括巨大、背後的雙翼、嘴部的觸手造型以及數顆眼睛,傳說人類只要看到克蘇魯真身一眼就會發瘋致死。

但像聖地牙哥動漫展(San Diego’s Comic-Con)這種場子,入場的宅宅可是超過了上述數字十倍以上。令人訝異地,這年頭洛夫克拉夫特似乎已經不太為人所知,身為一個從1920年代起就在恐怖與奇幻小說界位列仙班的重要人士,不同世代不同類型的創作者都沉迷在他的恐怖故事裡,愛好者來自許多不同的領域,包括阿根廷詩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也身兼評論家與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美國恐怖小說家)、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曾得過普立茲獎的美國小說家,他甚至有個深受洛夫克拉夫特影響的筆名,名為「August Van Zorn」)等。
 
對普羅大眾來說,洛夫克拉夫特還是存在者,雖然充其量是透過許多更為人所知的創作者在他們的作品裡,引用著洛夫克拉夫特的典故,而以一個依稀記得的名字存在著,但這個年代的兒童們正在搞清楚複雜神秘的漫威宇宙(Marvel Universe,漫威漫畫裡的宇宙,存在著鋼鐵人、綠巨人浩克等超級英雄),而校園兄弟會的成員正在畫著中土(Middle Earth,《Lord of the Rings 魔戒》故事發生的大陸)的地圖,最後似乎只有最死忠的恐怖/奇幻/科幻宅宅會鍾情於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話世界。
 
「他的世界基本上有點像建構在邪教崇拜的角度。」彼得史崔伯(Peter Straub),巨著《Library of America 美國文選》裡《H.P. Lovecraft: Tales H.P. 洛夫克拉夫特:傳說》的編輯表示,「這個世界裡有一個遠古族群,族群裡每個個體都擁有非常奇特的名字,有些名字裡還有省略符號,根本故意設計成人類唸不出的樣子。除此之外,很多人不喜歡洛夫克拉夫特的文學風格,他是個熱愛19世紀文學風格的自學天才,他的作品擁有非常詭異與個人特質的情感魅力,其中充滿著架構複雜的恐怖元素。」
 
阿倫凡尼克(Aaron Vanek)在1995年還是個哥大學生,當時他拍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那是一部洛夫克拉夫特的改編電影(之後他還拍了四部之多的洛夫克拉夫特改編電影),他同意彼得的說法:「(洛夫克拉夫特)擁有一種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風格,他常常使用多音節的形容詞,他的故事中有不少斷點,需要讀者自行補完其中落差,而且他不會詳細描述怪物們的太多象徵,更麻煩的是他的文字需要8年級以上的讀寫水準才能理解…等等,可能要9年級。」洛夫克拉夫特作品裡,那些容易混亂讀者的曖昧性與神秘性,也許正是魅惑像是考伯特這樣的創作者的主要因素,考伯特改編自《the Shadow Out of Time 時間裡的陰影》的圖像小說剛剛發行,而他先前的洛夫克拉夫特改編作品,《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 瘋狂山脈》已經重印了不少次。「改編洛夫克拉夫特作品這件事是很有吸引力的。」從考伯特位於英國的家中來信寫著,「在作品中有很多空間與機會讓你盡情揮灑色彩,你可以非常開放地戲劇化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自由地描述與解釋故事裡的留白。」

但是去閱讀考伯特優異的作品,可以發現即使是已經簡化過的漫畫文本–考伯特的風格差不多是在大衛密茲切利(David Mazzucchelli,著名漫畫家,Batman:Year One這部描述蝙蝠俠開業第一年的經典作品是他的手筆)與艾爾吉(Hergé,創作《丁丁歷險記》的著名漫畫家)之間–還是能夠嚇到一些讀寫水準不高的讀者,漫畫裡有些沒有任何文字敘述只有畫面的橋段,像條漫長的旅程,恰巧平衡了洛夫克拉夫特原本濃重密集的大塊文字,而書裡的「動作」橋段大多是由端正的紳士們討論著宇宙的神秘,遠多過於那些與怪物們的正面交鋒。

更多複雜的後世洛夫克拉夫特評價,在他的忠實信徒之間其實仍有歧異。史崔伯經過徹底對洛夫克拉夫特的研究,證實某些他十分華而不實的作品(那些被學界屏棄數十年的作品),應該是出自他的編輯奧古斯德雷斯(August Derleth)之手,在洛夫克拉夫特於1937年以46歲壯年逝去後,德雷斯冒他之名完成了一部分的創作。對部分人來說,德雷斯在文學上的罪行遠大於誇張的標點符號運用,雖然這複雜的宇宙神話,透過德雷斯完善的續作與他建立的神秘結構,變成了洛粉眼中洛夫克拉夫特作品裡最有魅力的部分,但波特蘭影展的總監布萊恩卡拉漢(Brian Callahan)並不同意這一點。

 
august-derleth-by-oba
奧古斯德雷斯(August Derleth)

「整個『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架構的概念」,卡拉漢說,「是來自於德雷斯個人的解釋,但他基本上整個搞錯了洛夫克拉夫特的想法,他認為洛夫克拉夫特創造的恐怖龐大怪物都是某場宇宙戰爭的成員,戰場上兩強種族對立,而有時以人類為芻狗。但對洛夫克拉夫特本人而言,那些恐怖怪物雖然擁有絕大力量但卻極度地絕望,他們可能會不小心就像人類踩死螞蟻一樣,揮揮手就摧毀人類….而且可能他們還沒發現有種族因此大難臨頭,當然他們對人類沒有什麼特別的惡意。你想想,螞蟻對神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啊!」
 
雖然對克蘇魯神話的看法有著這種歧見(如果你對此毫無關心,可以看作是宅宅內鬥XD),但信徒們還是對於未來洛夫克拉夫特能否更加普及感到樂觀,例如就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界的成就這件事,史崔伯聲稱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選集再度出版,是把洛夫克拉夫特送進高等藝術殿堂的第一步,他說:「目前都沒有什麼不屑一顧的評論,雖然好像還沒有哪間學院感興趣。」他補充:「引進洛夫克拉夫特是學術領域裡重要的一步,等於是揉合哥德式文學與現代文學而成的結晶,而在這兩個領域裡,洛夫克拉夫特都是令人尊敬的佼佼者,雖然他在常規文學領域裡不受重視,特別是對那些老派的英文教授們來說。」
 
「洛夫克拉夫特有著龐大的愛好者們,」導演凡尼克談,他也是洛杉磯洛夫克拉夫特影展的籌辦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洛夫克拉夫特的桌上角色扮演遊戲一直都比他的改編電玩遊戲來得受歡迎,而那些受到大眾歡迎的洛夫克拉夫特類型電影,像是《鬼玩人》、《the Cabin in the Woods 詭屋》、《Alien 異形》,受歡迎的部分也是出典自那些他創造的有名事物,而不是來自完整改編他的故事。「洛夫克拉夫特有一天會像托爾金(Tolkien,《魔戒》作者)或J.K.羅琳(J.K.Rowling,《哈利波特》作者)一樣受歡迎或賣座嗎?我覺得不可能。有一天每個孩子都會在他們的全套哈利波特旁擺一套洛夫克拉夫特全集嗎?我覺得也不可能。他的作品本質上太黑暗,故事裡的結局都在傳達人類種族的毀滅與描述這個宇宙是如此渺小,所以這不可能吸引每個人,但我相信洛夫克拉夫特作品在市場上還是有成長的空間。」有很大比率的洛粉認為《辛普森家庭》的片段,能提高洛夫克拉夫特在普羅大眾的能見度:事實上早在2006年,戴托羅導演就開始著手進行把《瘋狂山脈》搬上大銀幕,當時他與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搭上線,還拉到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以及部分環球影業(Universal)的資金,但在許多因素之下(包括導演堅持內容暴力水準在R級程度),導致這個計畫被擱置冷凍,但這位《Pan’s Labyrinth 羊男的迷宮》導演時不時仍在談論這個他最愛的計畫。

「這當今世道,」凡尼克說「宅宅最大,我們宅宅已經全面統治了主流文化,所以拉夫克拉夫特受歡迎只是遲早的事,雖然可能比不上《the Avengers 復仇者聯盟》或《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受歡迎,但只要給哥兒摩戴托羅導演一個機會,誰贏誰輸還說不定呢。」

直到現在,洛粉們還很滿意洛夫克拉夫特風潮慢慢成長的跡象,比如成為洛粉的族群種類日益多元化。「最近多了一些《Doctor Who 神秘博士/異世奇人/超時空奇俠》迷跟漫畫迷。」卡拉漢說,「大部分的觀眾讀者都愛好文學而且在讀寫上有一定水準,族群年紀介於20到70歲之間。像我個人是一個恐怖電影迷,但許多洛粉並不是,因為他們並不把洛夫克拉夫特視為一種跨媒體的恐怖象徵,像是吸血鬼卓九勒、科學怪人或夢魔佛萊迪那樣。他們認知洛夫克拉夫特是某個正統文學領域裡的創新先鋒。」
 
「當然,」卡拉漢特別補充,「有些洛粉只是單純喜歡觸手。
 
本文作者Jake Austen是Roctober雜誌的編輯,也是《最黑暗的美國:從蓄奴到嘻哈的黑暗曲風(Darkest America: Black Minstrelsy from Slavery to Hip-Hop)》的作者之一,現居芝加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