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好萊塢也瘋狂的全世界宅宅終極狂歡派對:聖地牙哥漫畫展

2015年7月13日,全世界關注好萊塢的影視記者,全都好好地睡了一覺,卸下了四天如火如荼的採訪重擔,大家都得好好地休息一晚,而不只是記者,還包含了電影導演、熱門影集主創、大明星們、漫畫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COSER(扮裝成影視動漫角色者)、與大量的粉絲們,這群人數預計超過了十三萬的狂熱份子,在這四天裡全擠到了加州的聖地牙哥,為了參加San Diego Comic-Con International(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簡稱SDCC)。而即便有些人在盛典前一兩天便從這裡驅車離開,但直到7/12深夜,仍能從社群網路上看到許多抱怨大塞車的幹譙訊息。

SDCC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又為什麼由一個地方展覽演變為全世界娛樂產業年度盛事?而今年的SDCC又有什麼可看之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batman-v-superman-poster-comic-con

SDCC既為漫畫展,原本是由舊金山漫畫協會主辦,以展覽漫畫作品為主。但隨著社會變遷,這裏已經變成了流行文化與娛樂的大展覽,作品形式從漫畫以外、還延伸到動畫、小說、戲劇、影視、模型、玩具、紙牌與桌上遊戲等等,而展覽形式也不止於靜態畫展、還有專題講座、粉絲見面會、懷舊同歡會、演唱會、影視放映與牌類競賽等等,涵蓋的主流文化/次文化要素有奇幻、科幻、恐怖、超英雄、流行音樂、脫口秀、軍武等等。這無疑是娛樂文化愛好者的無上聖殿,許多參加者打扮成心目中最愛的虛擬角色,穿梭在場內外,放眼望去,擁擠卻充滿熱情與喜悅,令人眼花撩亂。

在這裡,你可以盡情大聲承認你是阿宅–只怕你不夠宅,你可以跑遍每一個攤位–只要你的興趣夠廣泛。你喜歡火影忍者?你一天大概可以看到百來個卡卡西走來走去;你熱愛1980年代的《Conan the Barbarian 王者之劍》?到現在都還有人堅持舉著雙刃劍板著臉「CROM!」吼叫;你特別得小心別輕易舉出史巴克的瓦肯人問好手勢,那會招來前後左右應接不暇的瓦肯式招呼,霎時彷彿身處《Star Trek 星際迷航記/星際爭霸戰》的異星世界。

這不但是一場阿宅派對,更是那些對宅文化還不為本國社會公眾歡迎的外國阿宅們,夢寐以求的朝聖地。而宅文化沒有國界,於是展覽內容也漸漸國際化,越來越多海外阿宅在盛夏湧入聖地牙哥。就這樣,自1970年代開始至今,SDCC年年突破與會人數新高,從聖地牙哥的小展覽(一開始只有300人參加)到四十年後今天的十數萬人,富比世報導,SDCC已成為此類型展覽中最大規模的展覽,SDCC同時也是北美地區舉辦的最大型展覽。

但近年來SDCC火紅的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單純的阿宅族群,變成了全世界的娛樂盛事,這當然其來有自。

當提姆波頓(Tim Burton)在1989年拍攝《Batman 蝙蝠俠》時,好萊塢改編漫畫電影還不能被稱為風潮,而是一種賭注,甚至就在《蝙蝠俠》叫好叫座之後,漫畫改編電影仍然是B級動作電影的範疇。但直到同樣才華洋溢的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在2000年組合了經典漫畫、港式武打動作、一堆金獎演員與世紀末純黑皮衣風格,拍出《X-men X戰警》之後,首週票房超過五千萬美元的賣座、好萊塢劇本的缺乏創意,以及漫畫粉絲觀眾的票房紮實基本盤,讓超英雄漫畫電影變成了票房的勝利方程式,並開始鯨吞蠶食整個好萊塢的製片風格,過去三年來每年都有超過五部漫畫超英雄電影上映,而這十七部電影裡,只有兩部全球票房沒破一億美金,而即便是評價奇差的《Ghost Rider: Spirit of Vengeance 3D惡靈戰警:復仇時刻》也有全球一億三千萬美金的票房,多好的投保率!

而不只是電影圈,電視圈也一樣,近年來大紅影集《the Walking Dead 陰屍路》便是改編自同名漫畫,更不用提其他像是《Arrow 綠箭俠》《Daredevil 夜魔俠》等改編漫畫超英雄的熱門影集。

也因此,在好萊塢的影視圈向漫畫超英雄靠攏時,這些大製作的電影,最好的宣傳地便非SDCC不可,一來是在這個聚集最多最瞭解漫畫超英雄角色的粉絲聚會上,向他們發表影片製作的內容或透露創作過程,能夠獲得最專業與最直接的上市前意見–這完全是一個最有效的大型焦點族群(Focus Group);

二者是宅族群平日就是網路社群上活躍的一群,在這種阿宅「逢年過節」的時刻,訊息更是被大量重複快速地往全世界散播,最新的會場動態透過網路直播與社群網站,被發佈成為每個人數位設備上的最新頭條新聞。對片商而言根本是最佳又有力的廉價宣傳。

但也許這幾年好萊塢的SDCC熱潮,是來自於SDCC本身最可貴的宅文化影響。

SDCC與其說是新產品發表會,其本質上更靠近「同好分享」的氛圍,許多過去曾經輝煌一時的影視作品,不但在上映時在SDCC參展,甚至下檔後的十數年間,每年都仍會在此時此地舉辦活動,彷彿就像是鐵桿粉絲們的同窗會,也彷彿像是集體重溫往日盛況的同樂會。當年參演的演員出場時,響起的歡呼雷動不輸當年,更有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家中的新生代一起來看父母年輕時的最愛;儘管未必認識所有與會宅宅,但彼此的感情卻永遠朝向同一方向。這不但是話當年聊是非,還是家族傳承共同記憶的最好場所。

在電影《Galaxy Quest 驚爆銀河系》《Trekkies 星艦家族》等不少作品裡都重現了這種氛圍。

而這幾年的許多優秀影視創作者,本身都是在SDCC泡到大的資深老宅宅,他們在這些經典作品的活動裡,吸取專業知識與對風格類型的愛,並轉化為他們日後創作的能量。而在他們交出親手打造的作品,或是能夠話聲影壇時,自然會有「鮭魚返鄉」的想法,把心血結晶在這個美妙的原點發光發亮。目前構築漫威電影宇宙的重要功臣喬斯溫登(Joss Weadon)或是鬼才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等,都是SDCC的常客。今年來到展場的昆丁特別又再舊事重提:「以前我最愛在頭上套著藍色墨西哥摔角手面具走來走去,沒人認得出我!」

SDCC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漫畫展,每年都有老朋友抱怨它的日益商業化、抱怨它離漫畫越來越遠,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但每年也越來越多人知道它,閱讀它的新聞,參與它。終究SDCC的演進,正如預示了娛樂文化的本質: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它永遠在變化,變形成你不認得的模樣,但你喜歡這樣,你無法抗拒地喜歡上這又大又五光十色的一團混合。

(全文2015/7/20已刊載於娛樂重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