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登陸台灣,要給你一記娛樂重擊。

當我在1月7號清晨起床,看到一封早上四點半寄來的信,來信署名,Netflix。

IMG_4643

全世界知名的影音串流服務Netflix宣布要進軍亞洲時,第一個亞洲客戶,是視聽市場蓬勃發展的日本,這可以理解,但在日本之後,Netflix去年宣布的下一站,竟然包括了小小台灣。雖然事前並未宣布正式在台灣上市的日期,只是模糊地訂在2016年第一季。但在才剛過年的六天後,一早我收到了Netflix的信,他們開站了。

【CES 2016】Netflix 宣布台灣等 130 國啟用,每月 270 元起跳

對於台灣來說,對於影音串流服務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我們早已習慣自偉大祖國土豪式的影音平台裡收看了許多節目,《來自星星的你》絕對是中國影音網站對台灣最偉大的一次收視勝利,土豆優酷愛奇藝,一個個都從Youtube-like轉型成商業影片平台;陌生是因為雖然台灣的電信商也做過不少嘗試,但包含MOD在內的服務在推廣上都有明顯的遲滯。

那Netflix在台灣的利多是什麼?觀眾在非法下載、收看大陸影音網站、收看國內串流服務、甚至是Google Play與Apple iTunes store之外,為什麼還需要Netflix?

COVfCGKVEAAcOz3
Netflix在日本推出的自製內容,大受歡迎的實境真人秀新篇,《TERRACE HOUSE BOYS & GIRLS IN THE CITY》

1.獨家自製內容

Netflix的自製節目之路走得掌聲響亮,連最容易淪為辦家家酒遊戲的超英雄題材,也做得有聲有色。Netflix靠著幾部自製影集:《紙牌屋》、《漫威夜魔俠》、《漫威潔西卡瓊斯》、《毒梟》、《超感8人組》走紅,這些影集除非你在非法網站上收看,否則別牌的影音平台上是看不到的(除非他們與Netflix買版權)。目前台灣Netflix以上的影集都看得到(還有其他很棒的Netflix影集,像是超好看的《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 打不倒的金咪》),配好繁體中文字幕,收視毫無障礙。

但直到開放之後,我才發現Netflix自製內容不僅是影集而已,其中一大項是它的紀錄片專區,包含了最近在美國上映引起熱議的《Make a Murderer 謀殺犯的形成》《Print the Legend 3D列印傳奇》等,這些紀錄片多半不是字幕組的心水,就算找到影片檔案也很難找到字幕。這些言之有物的紀錄片,會是腦袋塞滿無腦超英雄電影後的最好調劑。

但不只是紀錄片,最棒的是豐富的脫口秀專區,我看了一下,幾乎新生代最受注目的脫口秀諧星作品都找得到。你對美國脫口秀陌生嗎?也許,除非是HBO上有時會放映一些大型脫口秀,但別忘了你的好友在FB上分享的爆笑短片,這些網友們熱心加上字幕的脫口秀集錦,早就讓我們無形中認識了這些諧星。像是羅素彼得斯(Russell Peters)這位英印混血的搞笑天王,他講起那些印度味濃厚的家庭笑話時,絕對會讓十萬八千里的台灣同胞同聲爆笑,那些共通的父權嚴厲印象所帶來的童年惡夢是如此相似,而在我們已經成人的此時看來又是如此爆笑與溫馨。現在在Netflix台灣裡就能找到他的兩部大型脫口秀《惡嘴昭彰》與《繞著地球講》。

許多人應該想到羅素彼得斯說過的那句「有人要被打屁屁嘍!」(Someone gonna get HURT!)都會發出會心微笑。

而你在《公園與休憩》或是其他賈德阿帕圖電影裡常見的阿茲安薩里(Aziz Ansari),其略顯羞澀宅味,但毒舌起來格外刺耳的風格,你也能在Netflix上的兩部作品裡體會:《麥迪遜花園廣場現場秀》《活著好難》;想要真正重口味直逼歌舞秀的脫口秀嗎?那你一定要聽聽正宗非洲口味的麥克伊皮斯(Mike Epps),他葷素不忌,不,他的脫口秀哪有吃菜的部分,整場Pussy與fuck齊飛,bitch共weed一色,別讓你的父母與孩子看到《麥克伊皮斯:切莫當真》,那是我們周末拿來邊看邊罵幹伊娘的最佳甜點。這些脫口秀真是最寶貴的內容,不論其精彩,至少你很難在別處找到。

2.平台機制

現在這個雲端時代,提供多裝置收視已經不是新鮮事,連MOD也有手機app。但這些都只是基本功能,最重要的是多裝置之間的無縫銜接,這才是平台的主要價值。想想你正在客廳看著從Chromecast / PS4 / PC或notebook / 連網電視內建app / Apple TV上收看最新的《漫威夜魔俠》,臨時想撇個條,拿著手機或平板進廁所,打開Netflix app,就能繼續從剛剛停下的地方繼續看影集;回到客廳,又能繼續從電視上接著看下去。

當我們在不同場所移動時,不管收視的裝置如何切換,你看的內容永遠同步無縫地流暢播放下去。你不必擔心影片檔案是不是忘記下載到手機上,不用擔心在手機上播放不了原本在電腦上收看的4K規格影片,不用擔心忘記你剛剛看到影片哪一段,不用擔心手機的空間無法裝下好幾季的《Arrow 綠箭俠》,這一切全部由Netflix平台搞定,讓你忘記空間、檔案、影片格式的技術限制,只要專心沉浸在這些影像世界的美好即可。

Netflix最為人稱道之處還有透過大數據來分析客戶對影片類型的喜好等(這點我們等等會提到),雖然這些在你剛使用的階段還體會不到這些好處,但以上這兩點,是你一定要試試Netflix的最好理由。

Netflix適合我嗎?

這是個大哉問,取決於你的收視習慣。

1.它無法取代第四台。

首先,它無法完全取代你的第四台,像是本土內容,目前沒有,未來可能會有台灣自製的獨家內容,Netflix對這點表示開放(事實上以日本Netflix來說,他們的目標是最終能達到日本自製內容達到50%的數量)。而本質上,它目前沒有新聞、沒有運動轉播、沒有政論節目、沒有綜藝談話節目;它是內容導向而非頻道導向,所以你必須自己將感興趣的內容,編輯到「我的片單」裡,或是透過搜尋、點擊關鍵字、推薦分類找到影片,而無法轉到特定頻道就能收看一堆同質性相近的內容(例如日本台)。雖然推薦分類有著類似的作用(恐怖片、喜劇片等),但還是不太一樣。

68646-XXL
希望能在Netflix看到台灣自製的肥皂劇!

2.你擁有影片收視權,不擁有影片。

如果拿現在Netflix的電影數量來看,似乎並不是很多,比起iTunes store或Google play裡的電影數量是遠遠少了很多。畢竟今天才是新店開張第一天,再過一陣子還會陸續補上新片。

但事實上即便是目前美國的Netflix,架上電影的數目仍然不比這些店鋪多,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Netflix的影片是會輪替上下架的。

許多國外電影新聞網站,經常會分析「本檔期」的Netflix影片,比如報導快下檔的電影或影集有哪些是你可能錯失的遺珠之憾,或是快上檔的片子有哪些值得期待。像是Collider就介紹了他們認為最近在Netflix上最棒的電影有哪些,每月也會討論下個月會有哪些片子上檔。也因此,如果有些你喜歡的電影卻一直沒開來看,有天它可能就會下檔了,下檔了之後也未必永遠不會相見,但可能得等一段時間才會看得到。這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當你是Netflix的用戶,事實上你擁有的是收視權,而非影片本身。

當然幾乎大部分的訂閱串流服務都是基於這樣的概念,但如果你曾經是一個坐擁碟山、硬碟飽滿的收藏家,你在使用這樣的服務時得先瞭解這一點。訂閱串流服務的中心概念,是提供你龐大的媒體數量,在訂閱租期裡能夠無限媒體數量、無限播放次數地享用,但相對的是,你也無法下載這些媒體,無法終身保存這些媒體。在這樣的服務裡,租賃才是服務提供給會員的主要內容,而非賣斷。儲存並非會員需要擔心的問題,而是服務平台的責任,但相同的,平台也因此擁有較高的媒體控制權,它能夠及時下架有問題的媒體,讓這些不該出現的歌曲自用戶的播放清單裡悄悄消失。

當然這也是變相逼使用戶黏著在服務的狠招,你無法加入服務,打包下載你想要的媒體後一走了之,相反地你還得為了想念阿湯哥時就能打開《不可能的任務》溫存一下,而被迫持續訂閱這個串流服務。聽起來似乎訂閱服務就如附骨之蛆一般恐怖,但這種服務的收費比起買斷媒體來得低廉,月費甚至都比買一張實體音樂專輯或電影碟片來得便宜,加上平台得提供串流等便利功能。「溫水煮青蛙」,串流訂閱服務似乎很難單純地判斷成本。

 

3.你看的電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

俗話說,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也可以套在Netflix的使用情況裡。當你看了越多電影,不只是增加Netflix平台的流量,還提供了它們分析專屬於你的收視習慣的機會與數據。一篇兩年多前的文章研究了Netflix是如何透過獨特的演算法與收集用戶資訊,來優化用戶使用經驗、預測用戶喜好影片、甚至作為自製內容卡司選角的判斷。

當你看得越多,Netflix越能發現哪些電影是可能吸引你乖乖待在這裡的心頭好,而這點正是新興串流服務逐漸優於單純媒體商店之處,因為它們比起賣斷媒體的商城,有更多用戶使用媒體的行為數據可以擷取與剖析。這聽來像是三流科幻小說裡主角恐懼的事物:機器懂得你的心。但經過這麼多年資訊業的努力,比三流科幻小說更令人傷心的是,我們似乎還教不會機器真正認識他們的客人,Netflix至少是努力而且有些成果的先鋒之一:現在有高達70%的Netflix用戶,是直接從「推薦給您」的分類裡挑選今天要看的電影,這點數字是否證明了大數據並不是聽來唬爛的魔法咒文呢?

4.它不是新光三越

回到前一點提到的電影數量問題,除了輪番上架的因素,以及剛上架的因素(註二)外,Netflix上也沒有最近上映的院線電影,就以目前日本Netflix上最新的院線電影:《ALOHA 飛越情海》來說,在日本其實沒上院線,但發行DVD或在iTunes上架也已經是去年九月的事情。如此的時間差,在過去可能是因為串流服務因獲利疑慮而被發片商延遲上架時間,但到了現在,Netflix的定位似乎越來越明確,它並不花大錢購買高單價的熱門最新院線電影,而是透過上述以數據勾勒客群樣貌的方式,推薦你陌生但可能有興趣的舊電影。對Netflix來說,這種方式不但能降低在授權金上的成本、避免與電影販售商城的面對面銷售對決、更能確實地拉近客戶與服務的距離。這些好處對希望鎖緊用戶的平台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你現在大概可以在各大論壇,看到許多人立馬把Netflix的電影數量與iTunes store相比,然後嘲諷它的片子少還敢上架,是不是來騙台灣人呢?是不是壹電視的網樂通翻版呢(這其實是非常殘忍又想當然耳的發言)?這是很怪異的比較,因為像iTunes store這樣的影音商店,其機制只要賣出一份影片就能獲利,因此對熱門電影來說,如同過去的錄影帶出租店,越快提供最新電影的販售越能刺激銷售量,最好是電影上映時就能同步出租(當然很難),許多觀眾事實上是會為了嘗鮮,而非因為電影內容而選擇電影,因此有些期望大但內容差的影片,仍然會在開放出租的第一周,衝出可觀的高量,但隔週立刻就無人過問。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過往常在錄影帶店看到憤怒的客人抱怨知名續集根本沒有租的價值,但對串流服務業者來說,它花下高價買下最新但口碑不佳的院線電影的後果,絕對比客訴還嚴重,而更糟的是當你搭上了這班「最新影片只有我家有」的列車,而你偏偏少了哪幾片,「螺絲鬆了」「資金缺口」「經營不善」的評語立刻如雪片般飛來。因此,買下所有院線電影的授權是個看來非常合理的決定,但事實上卻不是每個營利模式都能採用這種策略,Netflix也避開了這條大路,改從挖掘內容的深度去開闢新的藍海,簡單說,Netflix並不是什麼電影都有的影視百貨公司,它不積極購買最新最熱的大作,它並不想討好每位觀眾的各種需求,它希望滿足擁有特殊喜好的觀眾,透過製作特殊題材的內容,吸引抓緊這一小群死忠粉絲。Netflix不期望你愛它,但它期望每個愛它的人都會愛到卡慘死。

讓我們來做個結論吧。

如果這些先決你都能夠接受,那也許可以考慮加入。如果你同時是以下這幾種人,那更應當為Netflix的到來發出歡呼。

如果你熱愛高品質內容、不喜歡大眾傳播頻道因為普羅接受度,而不允許或不敢觸碰較為成人尺度的題材或拍攝手法,甚至因此減損了故事必需的合理性;

如果你不想再看內容千篇一律、乖乖遵循編劇黃金公式打造的樣板劇;

如果你每天很少待在客廳,或常待在不同空間裡又有空閒時間,比如長程通勤族、周遊列國的國際商人、或是得上班又得陪坐月子的新手爸爸。Netflix目前測試的連線品質還不錯,而且會自動根據速度調整影片的解析度,在順暢度上使用3G網路也能令人滿意。

如果你不喜歡每周每周等著新一話影集上線,Netflix炒熱了「Binge-watching」這個詞,它代表了「馬拉松式地一次把整季影集通通看完」的觀賞方式,而Netflix的自製影集在推出當天就是釋出所有集數,無需等待、不用排班、你可以從頭到尾沒天沒夜地一次完食。你了解等待影集上檔的痛苦嗎?也因此,Netflix自行的調查顯示,他們有高達61%的用戶會經常性地「一次看到爆」,證明了這個在推出前被視為「毫無驚喜性」「降低黏著度」的機制是如此成功。

09e

Netflix並不是你數位視聽的終極方案,它比較像是一扇全新的窗戶,在內容上或使用體驗上能讓你享受全然不同的樂趣,甚至發掘你從未知曉的電影。最重要的,不妨趁著現在Netflix正有免費一個月試用的活動,好好嚐嚐來自影音串流服務界霸王的這記娛樂重擊。

註:目前上架的內容裡,似乎沒有台灣人熱愛的宮鬥劇政治劇《紙牌屋》,聽說是因為公播權目前在公視手上的緣故(聽說《閃電俠》也是),得等到授權期限過期或不再續約後,才會在Netflix上架。這似乎也是Netflix尚難進入偉大祖國的原因之一:許多現存的中國國內影音平台,已經大幅向海外版權方購買電影或影集版權,這些都會銳減Netflix上的內容數量。

註二:以日本Netflix的經驗,一開始的外國電影影集數量也不多,只有528部,但在兩個半月以內的時間(9/17~12/31),已經到達了811部,整體所有影片數量也從1084部達到1774部,所以嘍,再等等吧~

1則留言 追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