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多駅搭公車往西約半小時,尚未到山邊,就能看到一棟高聳的建築物,高達50公尺、看來是粗糙的水泥建築外型坑坑疤疤、似乎不是供人居住的建物。
但如果是廢墟迷,絕對不會對這棟建築陌生,這棟「志免鉱業所竪坑櫓」已經關閉使用53年,它仍然聳立在山邊—旁邊是廢石堆積而成的小山,見證了日本國營採礦的歷史,以及國家與勞工工會的激烈抗爭,最終炭業甚至被視為落伍與污染的象徵,但志免鉱業所竪坑櫓仍然堅強地站在這裡。

志免鉱業所竪坑櫓事實上是直通礦坑的電梯井,它的50公尺高度是為了將礦工與挖出的炭礦,運入或運出地底450公尺深的礦坑。由於志免炭礦的產量豐厚,單靠直連地面的斜坡軌道,是無法承載每日運量需求的。直徑50公分左右的鋼纜,透過塔頂出力1000匹馬力的馬達,吊掛著巨大的電梯。1957年當時創下了單年21萬噸炭石以上的運量,馬達隆隆聲不斷地縈繞著志免鉱業所竪坑櫓,這座完全不考慮美觀、純然機能性設計的高大怪物,就像有生命般地日日夜夜不停運轉。
原本志免炭礦是做為供應海軍船艦燃料的炭源,但在戰爭末期,志免炭礦轉為日本國有鐵道(簡稱國鐵)所屬,這些礦產也成為了蒸汽火車的動力來源。日本的鐵路運輸網發達,炭礦的消耗甚至超越了戰爭時期。但不過十多年的光景,因為能源革命而帶來的火車機構技術演進,讓耗能又產生污染的蒸汽火車紛紛被電氣列車取代,礦坑的需求也就慢慢地減少,但維持礦坑、勞工、以及巨大的竪坑櫓的成本卻仍然沉重。加上國外進口的炭礦成本更加低廉,國鐵面臨了「喝牛奶不需要養牛」的困境,每年的營運礦坑赤字高達數億元,甚至面臨出售求利的地步。

你可以在《盲井》或是《扶桑花女孩》裡看到描寫礦工生涯的辛苦,作為國營炭礦業最大單位的志免礦工們,人數眾多,在國鐵的勞工工會—国鉄労働組合(簡稱國勞)—裡也是勢力強大的一群,三千多位承受每日巨大危險與付出粗重勞力的炭礦勞工們,對於公司虧損連連,甚至可能被轉賣至民間企業的決定,非常地不滿,引發了非常多的衝突,史稱「志免闘争」。
即便國鐵的出售案紛紛受到財閥們的興趣,三大財閥包括三井、三菱、住友都願意投標參加,但是志免闘争的規模越演越烈。國鐵希望一部分國勞成員能夠轉換職位,這些員工卻立即被國勞視為勞方的背叛者,他們甚至被綁架並動以私刑,這樣激烈的行動在國勞內部也一樣引起紛爭,有人質疑背叛者會在工作時落井下石,而拒絕與他們一起工作,也有人抗議這些人的子女在學校遭到歧視與霸凌,超越了合理範圍。就這樣,勞與資鬥、勞也與勞鬥、所有人就像坐在竪坑櫓通往地底的直達電梯,慢慢往深淵前進而看不見天日。

最終在1959年,長達五年的鬪爭發生了最嚴重的事故,負責評估礦產剩量的資方調查團被勞工阻擋不得入坑,國鐵在請求警察武力排除的狀況下,爆發了國勞中被尊稱為「武鬥派」的志免礦工與警察的流血衝突,礦工50人輕重傷,而警方有82人輕重傷,果然礦工真的不是好惹的…但此一衝突也讓原本有意的財閥們紛紛抽手,最終,沒有人想要接下志免炭礦這個燙手山芋,五年後正式倒閉關門。
許多志免礦坑周邊曾經繁華的設施,都已經隨著礦坑關門而倒閉大吉,號稱「不夜街」的礦坑商店街,現在已經連頂上的遮陽棚塑膠布都爛光消失了,但是竪坑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竪坑櫓被判定無法拆除—因為體積巨大—考慮所要花費的拆除成本、安全維護成本、運送廢材成本等等,最終竪坑櫓就被放棄在這片不再喧囂的土地上。如今全世界像這樣紀念著光榮的礦業時代的遺物,僅剩下比利時的布勒尼炭坑豎井、中國的撫順、與志免的竪坑櫓了。


現在的孩子們已經不再熟悉礦坑歷史,竪坑櫓變成一個神秘的象徵,比利時的布勒尼礦坑被發展為礦業博物館,志免的竪坑櫓卻變成了都市傳說的搖籃:有人偷偷爬上竪坑櫓,跳下自殺後,屍體上的炭灰怎麼洗也洗不掉;有人想翻過圍籬一探竪坑櫓內部,卻被一雙黑手拉入幾百公尺深的豎坑。這些都市傳說可能都是虛構,但也證明了現代社會對礦業的陌生衍生了恐懼,突兀的竪坑櫓更像是一個可以發揮惡意想像力的標的,已經沒人感謝它為九州蒸汽火車網奉獻的過去。
現在地方政府與民間文資團體正在試圖改造它,讓這尊沈睡已久的巨人重新擁有新的生命。你可以將志免鉱業所竪坑櫓排入你的博多行程景點中,去看看那被時代放棄的遺跡,在夕陽下閃耀著血紅的光澤—彷彿還看得到許多礦工揮灑過的汗水與鮮血。

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