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個小故事恭賀馬丁史柯西斯 80 大壽:他很硬。

美國今天11/17,是我們的老爺子馬丁史柯西斯的八十大壽!下圖是他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作品,你覺得哪一部最值得拿獎呢?​

慶祝老爺子大壽,我用六個小故事,來談談這位義大利真漢子的硬脾氣。​

馬丁史柯西斯

第一個故事。​

《電流大戰》導演艾方索戈梅茲雷瓊的好萊塢生涯,從馬丁的個人助理開始,馬丁可以說是他的恩師,一路拉拔到大。他執導《電流大戰》時,哈維溫斯坦發行這部電影。​

惡名昭彰的溫斯坦把女人當玩物,把男人當奴隸,他強行奪走小朋友戈梅茲雷瓊的「最終剪輯權」——對一個導演而言,這等同於是他的命根子。溫斯坦把《電流大戰》搶來,自己剪輯了他自認滿意的版本,丟上2017年多倫多影展。​

劣評如潮。​

王家衛、馬丁史柯西斯、哈維溫斯坦

戈梅茲雷瓊痛不欲生,但更糟的是,溫斯坦的醜事爆發,性侵醜聞讓他被告,公司即將倒閉。代表《電流大戰》無法發行,必須被當作溫斯坦影業的資產,等著一起被拍賣。​

問題是,馬丁也是《電流大戰》的監製。他告訴戈梅茲雷瓊,自己當初硬是插一腳做徒弟電影的監製,不是要指導他怎麼拍電影,是為了做他的「安全網」。​

當初戈梅茲雷瓊不懂那是什麼意思,現在他懂了:馬丁跳出來,以監製的身份要求取回《電流大戰》,他要自己發行;而後他將電影交還給徒弟,讓戈梅茲雷瓊剪出一個他自己認可的版本。最後經過他的斡旋,《電流大戰》在萬惡溫斯坦還在打官司的過程中,順利在全球上映。​

《電流大戰》

戈梅茲雷瓊說,任何人遇到這狀況,不是走人,就是拿走權利隨便發行賣幾塊錢。但是馬丁把我的寶貝救回來了,讓我好好照顧它,讓它與世界見面。​

新版《電流大戰》(也就是台灣觀眾看到的那一版),比多倫多影展的版本好上許多。​

第二個故事。

​70 年代叱吒風雲的馬丁,80 年代徹底吃土:1983年,他花費數個月艱難拍攝的爭議宗教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被電影公司老闆取消;他辛辣尖酸的新電影《喜劇之王》,上映兩週就因票房不佳下檔。他已經收起了所有燕尾服與黑領結,自知今年不會再參加任何影展紅毯了。除夕夜他坐在家裡看電視,節目上主持人開心地說著:

​「我們來揭曉今年最爛的電影!」

「……《喜劇之王》!」

馬丁沒想到今年的最後一天還要被打臉,他說:「喔,好喔。」​

人都會倒楣,大導演倒楣時該怎麼做?他轉回自己的起點,向他的恩人、B片天皇羅傑柯曼學習:拍一些不花錢的小電影。​

80年代倒楣的馬丁,拍了荒謬喜劇《下班後》、把撞球拍成跟A片一樣煽情的《金錢本色》、還甚至去幫麥可傑克森拍了MV《Bad》。

麥可傑克森《Bad》

有人說他過氣了,他1977年的電影《紐約,紐約》,跟《星際大戰》一起上映。《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的老婆告訴喬治,《紐約,紐約》是給大人看的電影,你的《星際大戰》是拍給小孩看的,沒人會把《星際大戰》當回事。然後《紐約,紐約》慘淡下檔,《星際大戰》變成傳奇,連阿公都去看。​

40多歲的馬丁將《星際大戰》當作警訊,因此當慘淡的80年代來到,他其實並不意外:觀眾現在只想看熱血、勝利、友情的輕鬆電影了——那正是《週刊少年Jump》在日本崛起的年代。​

馬丁可以很輕鬆,但他不想只有輕鬆,當他發現自己與這個世界不同調的時候怎麼辦?他低頭拍自己喜歡的「小」電影:成本不高,賣不好也不會太傷害誰。​

《紐約,紐約》

90年代《四海好傢伙》大賣,人們說馬丁又回來了,說他「過氣」「退休」的媒體沒吭聲,轉而恭喜恭喜好話連篇。

​但他始終沒有退休與離去,他是連好萊塢惡霸哈維溫斯坦都不敢惹的硬傢伙,當觀眾吹捧史匹伯與盧卡斯帶起的綠幕特效電影風潮,他說自己不能忍受演員對著綠幕演戲……他說,「我喜歡史匹伯的電影,他有一群很厲害的童星,但我仍然認為電影不能那樣拍。」

​時間過去又將近40年,他仍然沒有退休,仍然堅持下去。

​很多人看過《星際大戰》,很少人看過《紐約,紐約》。很多人說《紐約,紐約》沒有創新,確實,《紐約,紐約》沒有那些驚人的模型特效,但馬丁的創新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

​《紐約,紐約》整部電影有一大半全是自由發揮,勞勃迪尼洛與麗莎明尼利的台詞是臨場反應,馬丁想到什麼就拍什麼,他在嘗試一種極為混沌的風——這是做事嚴謹的馬丁,生涯中一次大解放。這個傢伙有多嚴謹?他在11歲自己拍電影時,就畫了電影整個開場的分鏡圖。

​第三個故事。

​馬丁批評過史匹伯,這是應該的,他們本來就是打來鬧去的「痞子」:70年代,布萊恩迪帕瑪、法蘭西斯柯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伯、馬丁史柯西斯這群好朋友,被稱為「電影痞子」(movie brat,你要叫電影屁孩也可以)。

​日後這群電影屁孩,成為好萊塢的新中堅,打倒了大片商思維的傳統好萊塢電影公司。​

「電影屁孩」:史匹伯(左二)、史柯西斯(左三)、迪帕瑪(左四)、盧卡斯(右三)、柯波拉(右一);其他的是朗霍華(左一)與勞倫斯卡斯丹(右二)

第四個故事。​

史柯西斯11歲就拍電影,對他來說,11應該是個吉祥數字,恰恰相反,他是義裔美國人,而在美國的義大利人仍然一樣迷信,11是他的不吉數字,年輕時他11月拒絕出門旅行、出門住旅館時絕不住11樓。

​他說,11每次都帶衰,我要不是計畫進行到11號就出鎚、不然就是11號去提案電影被打槍、住在11樓就出事。

​奇妙的是,他的《殘酷大街》,在紐約影展大放異彩,他因此聲名大噪,而這一屆紐約影展是第幾屆呢?你猜猜。​

第五個故事。​

《紐約,紐約》賣得太差,史柯西斯憂鬱到不能自己,買了「成藥」來吃——70年代的抗憂鬱成藥,指的是海洛因。馬丁嗑藥嗑到發生問題,體內一直出血,住院甚至還昏迷。

​他的拜把迪尼洛來了——他們先前討論過要拍一部電影,但迪尼洛忌憚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會很痛苦,可是馬丁非常希望他演主角。

​迪尼洛站在馬丁床邊說。你搞成這樣,你到底是想死還是想活,你要死就快點(吸毒)去死,但如果你要活,趕快給我好起來,我答應你,我們去拍那部電影。

​1980年,他們拍了那部電影並上映了,那是《蠻牛》。馬丁沒有因為這部電影拿到任何導演獎,但迪尼洛因此拿到了奧斯卡與金球獎影帝,某種程度上這是公平的:迪尼洛救了馬丁一命。​

《蠻牛》

第六個故事。​

史柯西斯批評漫威電影:漫威那樣根本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做主題樂園。引起一片網路炎上,有人說他早該退休,有人說他過氣了。​

80歲的馬丁還在等,他還在這圈子裡,勝負始終是等著看誰命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