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一點也不激動,看完倒想殺人 – Taking Lives / 機動殺人

機動殺人

二三月對於台灣的電影迷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饗宴,從Lost in Traslation愛情不用翻譯、School of Rock搖滾教室、In America前進天堂、座頭市、Runaway Jury失控的陪審團,到上禮拜的Big Fish大智若魚,可以說是每個禮拜都有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好片子,而在三月的最後一檔,上映的Taking Lives機動殺人,更是好久不見的驚悚殺人片,這更是讓我義不容辭的花錢進了戲院。

大綱(轉載自開眼電影網):

延續《火線追緝令》的驚悚犯罪風格,本片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得主安潔莉娜裘莉、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伊森霍克、金球獎得主基佛蘇德蘭、奧利佛馬丁維茲等主演。

身為聯邦調查局FBI的罪犯速寫員,特別幹員艾蓮娜史考特(安潔莉娜裘莉飾),從不用傳統的破案技巧來深入犯罪兇手的變態內心世界。她光憑個人直覺、還有不按牌理出牌的作風,往往能逮捕兇手,或者讓壞人直接斃命。

然而當加拿大蒙特婁市警方偵辦一宗當地的謀殺案,不得不需向外界伸出援手時,幹員艾蓮娜史考特奉命出馬。經過她抽絲剝繭的觀察,認為這名「變色龍」般的兇手喜歡模擬被害人的生活與身份,進而奪走這些人的性命。

這名兇手無視加國警方雷厲風行的辦案手法,依舊不斷的殺人,讓警方承受到相當多來自輿論與政府的指責,而艾蓮娜單槍匹馬的辦案方式,讓她與加國的警方漸行漸遠,也讓她承受破案的壓力與日俱增。她在冷靜幾乎接近冷酷的外表下,隱藏著對工作的強大熱情,可是在複雜與陌生的工作環境下,讓她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很大的懷疑。

在身旁沒有可以相信的人,艾蓮娜才警覺在這條危險又曲折的破案之路上,身邊每個人都可能是嫌疑犯,而破案的終點似乎是一個她永遠無法抵達的海市蜃樓….

這種”殺掉你,然後過你的生活”的設定,不禁強烈令人想起99年的the Talented Mr. Ripley天才雷普利,比起雷普利的身不由己,這部片子裡的兇手可以說是殺人成癮,只要看到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便大開殺戒取而代之,十幾年來就這樣一個換一個,由於被害者大多是孑然一身或是離群索居,警方根本無從追查起殺人動機。這樣的設定的確是有點刺激,加上主角又是設定成靠著自己的靈感辦案的女探員,故事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加上這部片還有安潔莉那裘利、伊森霍克、基佛蘇德蘭、帥哥奧立佛馬丁尼茲,這看起來已經儼然有了賣座片的架式,更重要的,這位導演的第一部電影the Salton Sea萬里追兇,給我非常深的映像,這給我很大的觀影信心。

但是事實是,在美目前上映兩週,票房只有慘澹的兩千萬美元($21,717,105),影評更是一面倒的慘,濫番茄網站只有23%,IMDB只有5.7,而不管網站的評分,我甚至看到昏昏欲睡!

這部片開始的十分鐘,敘述兇手年少時的行兇,導演故意用一種高曝光(用詞有誤請賜教)的手法來造成年代久遠的效果,而殺人的經過也顯示兇手自少的焦躁性格與殘忍,看完老實說我還真的蠻期待的,感覺這會是一部冷調驚悚片,而接下來的電影開頭,導演以往拍攝MTV的經驗,讓他拍出滿是快速剪接與不協調音的片段,這又令人想起了se7en那同樣難忘的片頭(這部片還真是令人想起蠻多電影的),不過都成功給予觀眾一種壓迫的感受,這讓我對本片更有信心了!

只是,在開場之後,所有的期待都被擊碎到一點都不剩!

所謂號稱靠”靈感”辦案的女主角,觀眾只看到她躺在墓穴冥想,起來後所做的分析卻根本不是什麼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而是仔細觀察就可以了解的結果,OK,原來廣告騙人,我們的厚唇妹不是靈媒。但是就算只是一個警探,她的表現也沒什麼令人驚奇之處,更令人洩氣的,其他演員的表現也很生疏,伊森霍克甚至演的漏洞百出,明明是被追殺的受害者卻演的跟兇手一樣鬼鬼祟祟。而兇手的真實身分安排更是拙劣,還不到半小時同行的朋友就通通猜到了,而不論劇情的低劣,電影本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唯二驚悚的地方也都是靠著突如其來的大聲響嚇人,而這些嚇人橋段本身根本沒有意義。我想這部片真正嚇到我的地方,大概就是安潔麗娜裘莉竟然在本片裡有露點的演出!把我嚇的都餓了(因為突然想喝牛奶orz)!

看完真是後悔莫及!浪費時間又浪費錢!更令人懷念起那些真正的驚悚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