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煽情、填鴨、大災難 – The Day After Tomorrow / 明天過後

沒有了暗喻外來強權侵略的威脅(Independence Day / ID4星際終結者 ),也消除了對核武的恐懼( Godzilla / 酷斯拉 ),邁入21世紀的我們進入了一個似乎無所畏懼的時代,已經被冠上”災難片大導演”頭銜的Roland Emmerich / 羅蘭艾墨瑞奇,這次要想什麼點子來蹂躪地球?

dayaftertomorrow9.jpg

很驚奇的是,大型災難片在邁入新的世紀時,也走回了最傳統的災難片類型:大自然的反撲,似乎好萊塢的製片家不想再製造更嚇人更巨大的怪物,而開始真的關心起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不過其實這股”關懷在地”的風潮,還是延續上個世紀末”地球末日”電影的氣勢而來:不論是Deep Impact / 彗星撞地球或是Armageddon / 世界末日,都有很好的票房成績(“彗”片票房一億五千萬、”世”片票房兩億美金),在美伊戰爭、911事件後,現代世界局勢越來越紛亂,似乎一定得要發生撼動地球的大災難,才能讓人類再度攜手同心。在世局氣氛成熟與過往票房基礎的配合下,現在會出現Day After Tomorrow, The / 明天過後這樣的片子,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羅蘭艾墨瑞奇在ID4與酷斯拉裡的表現,就場景調度與票房成績而言,已經證明他的確有拍大型災難片的能力,但是兩片中共通的缺點:粗劣的設定與空洞的劇情,也讓他承受了不少輿論的批評。而在明天過後裡,可以發現導演在極力保有過去的成績之外,正積極地改進自己的缺點,試圖在口碑與票房中作一個平衡。

首先就粗劣的設定而言,在以往他的電影裡,往往出現大量不合理的一廂情願情節。姑且不論一台破計程車是否跑的贏身高100呎的大恐龍(很諷刺的是,電影裡酷斯拉奔跑時的時速設定,竟高達320公里),但是在星球間飛來飛去的外星人電腦系統,竟然跟低下地球人的系統可以共通,這也就太過宇宙大同了點吧!不過明天過後是一部描寫地球氣候改變的災難片,自然不像大恐龍或外星人一般可以天馬行空地設定,導演試著加入更多現實的氣象理論,去說服/嚇唬觀眾有關三天內冰河時期就會到來的事實。小到”暴風眼的氣流流向”,大到”洋流的變化會改變全球氣候”、”暴風眼氣溫急下降的主因”,這些理論不盡完全真實,短短的時間內,觀眾也未必真能從其中吸收到什麼新知,但看著電影裡的專家們滿口天花亂墜的氣象術語與滿臉凝重的表情(這裡要感謝Dennis Quaid與Ian Holm的苦瓜臉演出),倒也真的增添了不少緊張的氣氛。不過如果站在”電影有教育之責”的立場,除了恐嚇觀眾別再欺負地球值得讚許之外,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還是令真正的學者專家搖頭。

明天過後全片的兩小時裡,比導演以往的片子更增加了許多描寫人性的部分。這些大量的感情戲,雖然填補了電影第二小時的絕大時間,但平乏的台詞,老套的橋段,也讓觀眾在第二小時幾乎快闔上了眼睛。也許是因為導演壓根沒拍過什麼動人的文戲,這些可以彰顯角色意義與特質的感情戲,彷彿是虛應故事一般,最後只淪為一場場煽情的擁抱、親吻、與流淚。除了感情戲之外,電影裡也試著去反應或嘲諷現實的政治環境,例如氣象部門的預算裁減,總統的軟弱無能,美墨邊境的難民問題,這對於導演過去一向流露大美國主義的作品來說(美國總統可以帶頭打外星人,法國專業傭兵還是得聽美國小科學家指揮),倒像是一種反動,不過事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背後大力支持本片,不但舉辦一系列座談會,甚至也有金援的傳聞,再加上甚囂塵上的與論指出,軟弱總統是暗喻當今的布希總統(導演並沒有否定這項說法),再比照最後電影裡正副總統的下場……明天過後與其說是導演的一項革新..最後看起來卻有點像是打擊政敵的宣傳廣告..背後的意義令人玩味。

導演試圖尋求平衡,但在最後拍出的成果看來,除了政治正確值得讚許的環保議題與出色的CG特效之外,極力在劇情方面補強的明天過後,反而更像是一隻過度填充的填鴨,令人看了頓生噁心、食不下嚥。反倒令人懷念起他過往矯情的劇情安排,至少總統上戰場前的那段訓話,還算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附註: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想為地球作點事,不一定要鼓吹朋友去看這部宣傳片,倒不如請捐款支持台灣的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他們的網址是http://e-info.org.tw/history/eia/index.htm,期許他們能成為台灣在地最大的民間環境監督組織,大家共同為大地盡一份心力。

0則留言 追加

  1. Armigil表示:

    雖然這是很久以前的文章…不過還是有些話想說…

    關於電影裡描述的北大西洋暖流突然消失,造成氣候劇變,學理上是完全正確的
    但不會像電影中來的這麼快,那是電影所需的一種戲劇效果 :p

    除此之外本片並無任何劇情可言…

    我之前修海洋學,兩位教授(寫出他們的名字應該沒關係吧…魏慶琳和唐存勇老師),專長分別是化學海洋學與物理海洋學,狂推這部片叫我們一定要看—重點是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海洋學家如何做研究等等…

    離題了,其實高爾今年出了一本書”An Inconvenient Truth”談全球暖化,也拍了紀錄片。大致看了一下,內容相當中肯。我想他至少還是關心環境的吧,雖然在那時候的舉動實在很難不讓人起疑。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