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拇指永不再向上,星空黯淡:談資深影評Roger Ebert過世

從業將近50年的專業影評家Roger Ebert在這個清明假期過世了。

我第一時間就知道了,但因為清明掃墓行程,沒多想。

但其實一直以來我是希望Ebert能夠早點休息的。

圖片

影評天王Roger Ebert,與他招牌的大拇指

這樣講看起來很缺德,但Ebert從十年前就被診斷出癌症,七年前的一次手術,把他的下巴移除了一大半,以往在電視節目上談笑風生,看起來肥嘟嘟的那個可愛下巴,消失了一半,縫合成一個詭異的V型,但他還出席公開演說,有時看見他仍堅持露出笑容,嘴角閃耀的口水不止地滴著。那個景象我想著每每都會鼻酸。

圖片

Ebert的影評生涯從1967年為芝加哥太陽報寫稿開始,甚至還拿到了1972年的普立茲獎,但他的職涯真正發光發熱,可以從與Gene Siskel在1975年一起主持了《Sneak Preview 搶先看》的影評節目算起,一開始這只是一個每月撥放的地區節目,兩年後升格成為全國放送,而因為這個節目,讓觀影大眾理解到「影評」這檔事除了好片、爛片之外,其中還有一番天地,節目裡介紹的每部電影,他倆都會以大拇指的向上向下動作代表對此片的總體評價,而兩人都叫好的電影,當然就是「Two Thumb-up」(兩根大拇指),這也變成了一種流行文化中,對電影評價的慣用詞,至今你仍能在電影海報或碟片封面上,看到兩根大姆指的文案。

往後1999年Siskel過世,兩根大姆指也成絕響,但Ebert繼續拓展他的影評事業,報紙、電視、開課、後來更進展到網站、粉絲俱樂部、甚至十數年前他在大學裡開辦了自己的影展:Ebertfest。如今,人人都知影評,人人都可評影,而這在1975年,仍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圖片

他手上的報紙頭條寫著,「我們的Roger Ebert拿到普立茲獎了!」

圖片

Ebert與Gene Siskel在1980的合照,露出他們招牌的大拇指,Gene說,「這照片拍得太好了,連我們的媽媽都認不出我們了」

他是如此地敬業,失去了唇槍舌劍,他仍在病禢上看片、寫片,他沒辦法親炙電影院看場電影,那是一種對電影狂熱分子的折磨,而看到一些挖掘生命深意的電影,更讓他痛如身受,就如前幾年馬立克的《Tree of Life 永生樹》,觀眾不愛,票房不佳,也有部分影評毀之不倦,但他「看到痛哭又渾身冷顫」,只因他已承受到人身最大的痛楚,「與死亡已有過一吻」。

他的影評,影響我與成千上萬對電影有想法的人甚鉅,二十歲的我,講的是「我筆寫我心」、「有話就說」,對好片捧上天,對爛片踩下地,但自從我第一次看到Ebert的影評,我才了解,那真正是「影評」!Film Critic!

影評跟感想不一樣,影評跟評分不一樣,影評是就電影的背景、情緒、當時社會思維、背後製作做不帶情緒地分析與延伸探討,那不會有謾罵,不會有責難,不會有置入性行銷。那難道影評就是機械分析?非也,Ebert最難得的,是他總以溫暖與體貼的角度來引導他的讀者,不只是看一部電影,而是去欣賞一部電影,所以我常說,Ebert的影評最棒的是評爛電影,因為錦上添花簡單,要雪中送炭可說難上加難,Ebert看一部缺點很多的電影,他指出缺點發生的原因為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缺點,導演是否故意讓觀眾看到這些缺點以引發一種「Bad taste」的cult效應?這部電影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優點得以瑕不掩瑜?

而如果,很不幸電影真的破綻百出,Ebert只會回到最冷酷的理性分析,而不是急著罵導演老母。

當然,Ebert也罵過人,這些電影莫不是名導出槌,或是酬庸式電影,或是意識形態極其怪異,而通常這些電影早已超出我們的忍受極限。Ebert喜歡用一種婉轉、隱含黑色幽默的批評法來讓大家哈哈大笑之餘,還能看到一部爛電影背後可能隱藏的粗心、怠惰、與虛應其事。

引述一些Ebert妙言名句。

「好電影不嫌長,壞電影不夠短」

「我恨這部電影,恨死了,恨死了,恨死了,恨死這部電影了,恨死了,恨死它每個傻笑、愚笨、空洞、侮辱觀眾的時刻,恨它自認每個人會喜歡這種拍法的自信,恨它以為用這種侮辱觀眾的拍法會娛樂每個人的想法。」~~痛罵1994年的《North 浪子保鑣》

(連續拍出《當哈利遇上莎莉》《戰慄遊戲》《軍官與魔鬼》之後,Rob Reiner竟然接下來的電影是這部眾星雲集的垃圾….)

「如果一部電影真的夠好,在放映的兩個小時內你會忘記你的身分證字號,忘記你車子停在哪裡,你會享受一段脫胎換骨的體驗,某種程度上你會變成銀幕上的那個角色。」

「一部真正偉大的電影應該在每次你觀賞時都感受到新事物。」

「(對電影)你的理智也許會困惑,但你(觀影時)的情感從不會欺騙你」

「如果他堅持要拍爛電影,那他就要習慣看到低評價的影評。」
~~對《Deuce Bigalow : European Gigolo 哈拉猛男秀2:歐亞種馬》裡的勞勃許耐德的評語

「如果說喬治盧卡斯不會寫愛情橋段,那是言之過輕了;賀年卡上的祝詞都比這有感情。」

「(觀影時)我停止在PDA上記下觀影感想,然後開始玩上面的象棋遊戲」
~~痛罵X教授主演的《Masterminds 綁票終結者》

「一部擁有更多深意或製作熱誠的電影通常會被外界的雜音所掩蓋。」

「不要談一部電影應該如何如何,應該談一件真實事件應該如何如何。」

「Nicholas Sparks最近公開說他是一個比Cormac McCarthy更好的小說家,按這個道理我也可以說我是比莎士比亞更厲害的小說家,Sparks還說他的小說就像希臘悲劇一般偉大,這很可能是真的,但我沒辦法查證,因為,很悲哀的,真的很爛的希臘悲劇沒法流傳到現在。」

(Cormac McCarthy寫了《No country for old men 險路》、《The Road 長路》,被譽為美國當代一流四大小說家之一)
Nicholas Sparks寫了《Message In A Bottle 瓶中信》、《A Walk to Remember 留住一片情》、《The Notebook 手札情緣》、《Nights in Rodanthe 羅丹薩的夜晚》、《Dear John 分手信》、《The Last Song 最後一首歌》,可說是現代言情小說暢銷天王)

「說到『沉悶的電影』,很多人沒發現其實所有的爛電影都很沉悶,而好電影是不會沉悶的。」

「因為我們是人類,因為我們被重力束縛著,因為我們困在這臭皮囊裡,因為我們居住在一個滿是壞消息與悲觀未來的世界裡,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化外仙境,需要一個Fred Astaire(舞王佛雷亞斯坦)與Ginger Rogers(舞后琴潔羅傑斯)的世界。」

Ebert這輩子可以說是奉獻給了電影,他一年要為太陽報寫出200篇評論,而去年,他創下了他的紀錄,306篇影評,幾乎每天都能產出言之有物的影評,而他看過的電影更不下其數,因為有些電影太糟,他避之不談。以一位已經癌症末期的70歲老人而言,這已經不是忙著掙錢的理由所能解釋,而是一份對電影產業的熱情與對觀眾傳道解惑的責任感使然。

許多導演都痛恨影評,但很多導演都喜愛、尊敬、甚至崇拜Ebert的生花妙筆,在Ebert過世之後,許多影人也紛紛獻上他們的悼詞,許多令人唏噓。

恐怖大師Wes Craven(《The Hills Have Eyes 魔山有眼》、《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半夜鬼上床》、《Scream 驚聲尖叫》等)

Ebert給我的第一部電影《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殺人不分左右》完全正面的評價,其他所有人都唾罵它,但只有他看到了片中的長處。

Spike Lee(《Do the Right Thing 為所應為》、《Jungle Fever 叢林熱》、《He Got Game 單挑》等)

我懷念我親愛的好友Roger Ebert,Roger是支持我電影的一流影評之一,特別是《Malcolm X 黑潮─麥爾坎X》與《Do the Right Thing 為所應為》,R.I.P.

Kevin Smith(《Clerks 瘋狂店員》、《Dogma 怒犯天條》、《Jay and Silent Bob Strike Back 白爛賤客》等)

幹!Ebert掛了!我的看法是,他指標性的地位改變了整個業界,Roger把影評跟對電影的熱愛推上主流,兩根大拇指。

Darren Aronofsky(《Requiem for a Dream 噩夢輓歌》、《The Wrestler 力挽狂瀾》《Black Swan 黑天鵝》)

我們失去了一位深厚的寫手,我記得他給我第一部電影《Pi》的評論(我拿到了Ebert跟Siskel的大拇指),那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亮點。

Steven Spielberg,防止任何人迫害猶太人的猶太電影之王。

Roger熱愛電影,那是他的生命,他的影評遠比簡單的大拇指向上或向下深遠,他透過對電影與影史的深厚知識傳達他的熱情,而這幫助了許多電影找到了它們的觀眾,他與Gene Shalit, Joel Siegel, 當然還有 Gene Siskel,將電視影評推上檯面,Roger的過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而這次,陽台永遠關門了。

(The balcony is closed / 陽台關門了是Ebert在2008年撰寫的一篇文章,當時Ebert的影評節目被下檔了)

Barack Obama,當今世界之王

Roger就是電影,當他不喜歡一部電影,他會誠實以對;當他喜歡一部電影,他會熱情奔放–捕捉到電影裡獨特的魅力以帶領我們到達神奇仙境,儘管他身處抗癌過程之中,Roger仍然滿懷生產力–繼續對世界分享他的熱情與觀點,失去Roger之後的電影圈將改觀,而我們向Chaz(Ebert之妻)與遺族致上無比的敬意。

許許多多的好萊塢影人與獨立製片影人表達了他們的哀痛,懷念著Ebert與他們相處的美好時光,而我們終究永遠失去了Ebert,對從未見其面的我們來說,那幾千篇的影評深刻地烙印了Ebert的形象,讓我們在評論中懷念他,透過他的眼睛進入一條全新的未知美好電影世界。

3則留言 追加

  1. Akuma表示:

    …….龍貓下次寫文又將是哪顆巨星殞落嗎……..

    1. totorojack表示:

      幹嘛這樣講!好像我是殯儀館來發訃聞的!XD

  2. 人狼表示:

    當年「酷斯拉」裡的紐約市長就是叫Ebert,副手取名叫Siskel,還唯恐大家沒注意到的用一根筆直的大拇指作為競選標誌。結果Ebert跟Siskel也回敬了Roland Emmerich兩個倒豎的拇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