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Walking Dead 陰屍路》的全球爆紅,所以我們幾乎已經相信這個世代最棒的殭屍故事已經出現了。
而那完全代表了我們這些觀眾的想像力淺薄無比。
BBC3製播的影集《In the Flesh 復生》
四十年來這個星球的殭屍題材建構在「爆他的頭!」「天啊!親愛的你在吃什麼!」跟「我的傷勢越來越重了…等等,怪怪的…我好像…@#$@#%…」這幾種早已變成刻板印象的模式上,我們懼怕殭屍,我們無法阻擋殭屍,而我們終究會變成殭屍,所以在變成殭屍之前我們得先消滅殭屍。
但英國人不這麼想,喔,不,英國人想的永遠跟我們都不一樣。所以他們面對外星人來襲的危機,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請一位博士拿著螺絲起子(它會發光!)禮貌地請大家坐下來談談,而殭屍這檔事,他們想得並不完全是吃大腦與爆頭。
事實上在我們妖魔化殭屍四十年後,殭屍本身已經變成了一種漢賊不兩立的存在,因為它太恐怖了,因為「世界上最恐怖的事,莫過於你變成了你最恨的人」。完美運行這個理論的殭屍怎麼可能會不恐怖,我可不想變成一個吃大腦又口齒不清流口水的腐肉!
於是英國的BBC3台在2013年3月17號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殭屍是一種可以治好的病呢?你能再度與曾經想把你大快朵頤的傢伙舉杯同歡嗎?漢與賊,可以兩立乎?
《In the Flesh 復生/行屍肉心》就是這麼一套顛覆殭屍題材的精采影集。
故事描述這顆星球遭遇了一場殭屍浩劫,而人類終於找到解決之道,不,不是丟核彈,那是美國人的最愛,是他們發現了可以透過醫療手法,將殭屍「復生」至原本的人類,政府把殭屍稱作是罹患Partially Deceased Syndrome(部分死亡症候群)的病人,這些患者可以慢慢恢復思考,但是死白的肌膚與乾涸的眼球無法恢復—這些「活殭屍」基本上肉體還是死的,只有腦還運作,還有感情反應。而政府要求這些康復良好的患者回到他們的家鄉,與正常人一起生活,但當然得塗上厚厚的粉底與戴上有色隱形眼鏡以掩蓋他們的殭屍外型,但無法掩蓋的是這些過去吃肉喝血的患者與正常生活的巨大隔閡。
隔閡不只存在於主角Kieren Walker的身上,他回到一個爸媽已經以為他死了四年的家,最愛的小妹現在已經是反殭屍游擊隊的一員,家人對他抱持著懷疑與死而復生的喜懼矛盾,而他只能乖乖待在家裡,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躲避曾經因殭屍而染上不幸的憤怒鄰居可能掏出槍來,躲避他又莫可奈何地回到這個正常世界的尷尬情境。而更糟的是,當年他死去的原因–聽到好友Rick在戰場上被炸死後心碎自殺,因而輾轉復活成為殭屍–顯示了他還是個同性戀。
一個號稱未遭殭屍襲擊的小鎮–一個反殭屍與恐同的完美小鎮,對Kieren來說無疑是雙重牢籠,但當他聽聞死於沙場的Rick也「復生」並返回故鄉時,心中的激動仍然使他奪門而出….
觀眾對殭屍有多恐懼與厭惡,這部劇的道德與情感高度便有多高,你可以把《復生》視作一部遭遇重大創傷的患者如何恢復平靜的戲劇,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齣影射恐同題材的戲劇,《復生》精彩之處就在於此,它把殭屍這樣一個將現今社會冷漠與隔閡具象化的產物,再度形而上地反映到這個社會其他不平等的現況。參加過波灣戰爭並罹患創傷後症候群的士兵,不敢勇敢出櫃的同性戀們,對他們來說,我們這些「正常人」人數眾多,我們用歧視與冷漠緩慢地傷害著他們,而這些不公從不停止,更糟的是,「你有一天會好起來的,跟我們一樣」,我們渾然不知我們正是殭屍。
這部精采的影集已播畢第一季,共三集。上上禮拜BBC3正續約了第二季,這代表《復生》將透過更多的情感衝突,來讓我們正視這世界發生了那些恐怖的錯事。
《復生》預告:
博士今年也五十週年了, 大王再來寫一篇推廣文啊~~ (敲碗)